?資陽市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
資陽市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資陽調查隊
(2023年3月31日)
2022年,面對復雜嚴峻的宏觀經濟形勢和超預期突發因素的多重沖擊,在市委、市政府堅強領導下,全市上下堅定貫徹落實黨中央、國務院,省委、省政府和市委、市政府重大決策部署,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,全力以赴拼經濟、搞建設,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。
一、綜 合
根據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,2022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(GDP)948.2億元,按可比價格計算,比上年增長3.8%。其中,第一產業增加值194.2億元,增長4.4%;第二產業增加值290.4億元,增長5.1%;第三產業增加值463.6億元,增長2.9%。三次產業結構為20.5:30.6:48.9,其中第一、二產業占GDP比重分別較上年上升1.0、0.2個百分點,第三產業占GDP比重較上年下降1.2個百分點。三次產業對GDP增長貢獻率分別為23.8%、38.0%、38.2%,拉動GDP分別增長0.9、1.4、1.5個百分點。
全年居民消費價格(CPI)比上年上漲1.1%,其中食品煙酒類上漲1.4%,衣著類下降1.4%,居住類上漲0.3%,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上漲0.8%,交通和通信類上漲5.0%,教育文化和娛樂類下降0.8%,醫療保健類上漲0.4%,其他用品和服務類上漲1.5%。商品零售價格比上年上漲2.6%。
二、民營經濟
全年民營經濟增加值519.8億元,比上年增長0.4%,占GDP的比重為54.8%。其中,第一產業增加值43.9億元,增長4.4%;第二產業增加值239.9億元,下降1.0%;第三產業增加值236.0億元,增長1.0%。民營經濟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7.7∶46.7∶45.6調整為8.4∶46.1∶45.5。
年末民營經濟市場主體14.6萬戶,增長16.7%,占市場主體總量的97.5%,其中私營企業實有數量2.1萬戶,增長10.5%。
三、農 業
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06.7萬畝,比上年增長0.5%;油料作物播種面積156.6萬畝,增長4.1%;中草藥材播種面積1.8萬畝,增長9.3%;蔬菜及食用菌播種面積97.1萬畝,增長4.5%。
全年糧食產量162.0萬噸,比上年下降3.7%;其中小春糧食產量增長1.3%,大春糧食產量下降4.0%。經濟作物中,油料產量29.9萬噸,增長7.0%;蔬菜及食用菌產量180.1萬噸,增長4.3%;園林水果產量79.3萬噸,增長7.0%;中草藥材產量1.0萬噸,增長9.3%。
全年生豬出欄286.5萬頭,比上年增長4.2%;牛出欄2.0萬頭,增長2.2%;羊出欄131.4萬只,增長0.9%;家禽出欄2443萬只,增長0.3%。豬肉產量增長4.1%,牛肉產量增長4.8%,羊肉產量增長3.6%,禽蛋產量增長2.3%,牛奶產量增長9.8%。
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0.4萬公頃,年末有效灌溉面積14.6萬公頃。全年新增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.2萬公頃,2016年以來累計新增7.6萬公頃。
四、工業和建筑業
全年工業增加值209.5億元,比上年增長5.1%,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7.6%。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82戶,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.6%。
分行業看,規模以上工業33個行業大類中有21個行業增加值增長。其中,通用設備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23.1%,金屬制品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增長210.3%,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增長157.5%,計算機、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85.3%,電力、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42.7%,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34.3%,皮革、毛皮、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增長32.9%,金屬制品業增長26.3%。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6.6%。
從主要產品產量看,家具比上年增長68.5%,鐵路機車增長64.2%,口罩增長48.4%,中成藥增長21.4%,合成洗滌劑增長15.9%,商品混凝土增長7.9%,鋼材增長6.5%,飲料增長5.6%,速凍食品增長3.9%,鑄造件增長3.8%。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為96.9%。
全年建筑業增加值81.2億元,比上年增長5.2%。年末具有資質等級的施工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108個,實現利潤總額4.4億元,增長5.2 %。房屋建筑施工面積511.0萬平方米,增長5.9%。
五、固定資產投資
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0.2%。分產業看,第一產業投資下降4.4%;第二產業投資增長41.1%,其中工業投資增長42.2%;第三產業投資增長6.8%。
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比上年下降11.5%。商品房施工面積843.9萬平方米,下降5.2%;商品房銷售面積192.4萬平方米,下降39.2%;商品房竣工面積27.9萬平方米,下降29.9%。
六、國內貿易
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6.6億元,比上年增長0.3%。按經營地分,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22.1億元,增長0.3%;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24.5億元,增長0.4%。按消費類型分,商品零售額376.9億元,增長0.4%;餐飲收入69.7億元,下降0.1%。
從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看,服裝、鞋帽、針紡織品類比上年增長4.8%,日用品類增長17.1%,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4.3%,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8.5%,中西藥品類增長8.0%,化妝品類增長4.3%,家具類增長10.3%,通訊器材類增長20.6%,石油及制品類增長16.8%,汽車類增長3.9%。
七、對外經濟
全年新簽約項目163個,投資總額650.7億元。其中,新簽約投資額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24個,投資總額414.4億元;新簽約“六類500強”企業投資項目4個,新簽約“專精特新”企業投資項目6個。年末已有中石油、卡瓦集團、中信集團、韓國現代、安踏集團等60戶世界500強、中國500強、民營500強企業落戶資陽,投資合作項目共計103個。全市外商直接投資(FDI)口徑完成3.2億美元,比上年增長112.0%。
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39.7億元,比上年增長45.1%。其中,出口29.0億元,增長120.9%;進口10.7億元,下降24.9%。
以美元計價,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5.9億美元,比上年增長38.6%。其中,出口4.3億美元,增長110.1%;進口1.6億美元,下降27.6%。全市貨物出口前三位國家(地區)是東盟、蘇丹和澳大利亞,分別出口6566萬美元、4653萬美元和4645萬美元,分別增長43.7%、8252.9%和下降25.4%。貨物進口前三位國家(地區)是美國、德國和以色列,分別進口6171萬美元、5568萬美元和1301萬美元,分別下降14.0%、31.2%和43.6%。
八、交通和通信
全年公路運輸客運周轉量3.8億人公里,比上年下降41.7%;公路貨物周轉量33.3億噸公里,增長4.3%。
年末共有機動車保有量51.2萬輛,比上年增長10.0%。其中,載客汽車22.1萬輛,載貨汽車2.7萬輛,摩托車26.2萬輛,掛車0.1萬輛,專項作業車0.1萬輛。
全年移動電話用戶236.2萬戶,移動電話基站1.2萬個,其中4G基站0.7萬個,5G基站0.3萬個;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89.0%;固定寬帶光纖端口占比98.0%,固定寬帶用戶87.7萬戶,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83.0%。
九、財政和金融
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1.0億元,比上年同口徑增長16.9%,其中稅收收入30.3億元,增長5.7%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51.5億元,增長25.3%。
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1885.1億元,比上年末增長12.1%。其中,住戶存款余額1507.9億元,增長13.4%。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1303.7億元,增長15.5%。其中,住戶貸款余額547.1億元,增長4.7%。
年末共有保險公司32家,按業務性質分,有產險公司13家、壽險公司18家、養老險公司1家;全年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49.9億元,比上年增長2.6%。其中,財產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12.2億元,增長11.1%;人身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37.8億元,增長0.1%。全年支付各項賠款和給付15.6億元,增長5.8%。其中,財產險(公司)賠付支出8.2億元,增長26.1%;人身險(公司)賠付支出7.5億元,下降10.0%。
年末有證券公司4家、證券公司營業部7家,證券開戶數14.7萬戶,比上年末增長12.1%。全年證券交易額966.4億元,比上年下降12.5%。
十、教育和科學技術
年末共有各級各類學校750所,在校生37.1萬人,專任教師2.4萬人。其中,年末共有幼兒園395所,在園幼兒5.6萬人,專任教師0.3萬人;小學149所,招生2.0萬人,在校生14.2萬人,專任教師0.9萬人;初中164所,招生2.9萬人,在校生9.4萬人,專任教師0.7萬人;普通高中32所,招生1.9萬人,在校生5.5萬人,專任教師0.3萬人;特殊教育學校(聾啞學校)3所,招生65人,在校生453人,專任教師90人;中等職業學校7所,招生0.9萬人,在校生2.4萬人,專任教師0.1萬人。
全年共組織實施市級以上重點科技項目62項,技術合同交易額達2.7億元。年末高新技術企業74戶,高新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126.8億元,比上年增長14.5%。全年新申請商標3532件,新注冊商標2675件,累計有效商標注冊量17940件。
十一、文化和衛生
年末共有文化館4個、文化站122個、公共圖書館4個、博物館(在建)和紀念館2個,其中鄉鎮綜合文化站122個。全市圖書館總藏量70.1萬冊(件),其中圖書藏量68.9萬冊。圖書館中市級圖書館1個,總藏量28.1萬冊(件),圖書藏量21.5萬冊。
年末共有廣播電視臺3座,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7.1 %,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9.9%。有線廣播電視實際用戶58.6萬戶,其中數字電視用戶43.3萬戶。
年末醫療衛生機構2888個,其中醫院54個,基層醫療衛生機構2817個;醫療衛生機構床位2.3萬張,衛生技術人員1.8萬人,其中執業醫師0.5萬人,執業助理醫師0.1萬人,注冊護士0.8萬人。婦幼保健機構4個,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17人,注冊護士373人;鄉鎮衛生院91個,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514人,注冊護士1553人。
全年醫療機構總診療人次1806.2萬人次,其中醫院459.5萬人次,基層醫療機構1262.6萬人次;出院58.9萬人,其中醫院33.1萬人,基層醫療機構24.6萬人;縣域內住院率91.0%。
十二、環境保護和應急管理
全年各類公園84個,城市公園面積1377.7公頃。城市建成區綠地面積1946.2公頃,建成區綠地率為36.4%,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.7平方米。年末全市森林覆蓋率37.6%,比上年提高0.1個百分點。
全年主城區優良天數314天,優良天數率86.0%,PM2.5濃度32.8微克,比上年上升17.9%。全市17個國、省控考核斷面水質優良率100%,上升17.6%,三個國、省控考核斷面提升為優良。
截至2022年12月底,中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共計788個,已完成整改781個,7個達到序時進度但整改未到期,整改率99.1%。
全年共下達行政處罰決定書64件,適用《環境保護法》四個配套辦法及涉嫌環境污染犯罪移送司法機關五類案件總數為4件。全市共將330家固定污染源納入排污許可管理,其中核發排污許可證330張。共審批危險廢物經營許可2家,全市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4.5萬噸/年。
全年啟動應急響應8次。其中,4月27、29日啟動大風黃色預警Ⅲ級應急響應2次;4月24日、5月8日、5月13日、6月22日、7月16日、9月19日啟動暴雨藍色預警Ⅳ級應急響應6次。
全年農作物受災面積29508公頃,其中絕收面積995公頃。因洪澇和地質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.3億元,因干旱和風雹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.3億元。
全年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20起,比上年下降59.2%。死亡23人,下降51.1%;受傷人數8人,下降60.0%。全年沒有發生較大及以上生產安全事故。
十三、人口和就業
年末戶籍登記總戶數121.3萬戶,戶籍總人口333.2萬人,其中城鎮人口56.3萬人,鄉村人口276.9萬人。
全年人口出生率6.33‰,比上年下降2.91個千分點;死亡率12.73‰,上升2.61個千分點;人口自然增長率-6.4‰,下降5.52個千分點。
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7940人,失業人員再就業2657人,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715人;城鎮登記失業率3.6%,比上年下降0.1個百分點。全年輸出和轉移農村勞動力98.8萬人,比上年減少1.5萬人;實現勞務收入394.8億元,比上年增長9.8%。
十四、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
全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04元,比上年增長5.3%。按常住地分,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419元,增長4.4%;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4240元,增長2.7%;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35.0%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26元,增長6.2%;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5702元,增長4.4%;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36.2%。
年末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7.2萬人,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133.5萬人,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3.1萬人,參加工傷保險人數24.2萬人。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25.4萬人,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236.9萬人,參加生育保險人數14.0萬人。
全年納入城市低保人數0.6萬人,農村低保人數11.5萬人。城鄉特困人員2.4萬人,其中集中供養人數0.4萬人,集中供養率14.8%。年末社區服務機構和設施266個,其中城市社區服務機構和設施106個。
全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680元/月,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480元/月,城市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為890元/月,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為630元/月。
注:
1.公報中各項數據為初步統計數,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,存在著總計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,正式數據以《資陽統計年鑒—2023》為準。
2.公報中地區生產總值、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,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。
3.資料來源:公報中森林覆蓋率數據來自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;建成區數據來自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;灌溉數據來自市水務局;對外貿易數據來自市商務局;招商引資數據來自市經濟合作和外事局;交通方面數據來自市交通運輸局;電話用戶數據來自市經濟和信息化局;文物保護單位、電視用戶等數據來自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;財政數據來自市財政局;金融數據來自人民銀行資陽中心支行;教育數據來自市教育和體育局;科技項目數據來自市科學技術局;民營企業數據、專利數據來自市市場監督管理局;衛生、人口增長率數據來自市衛生和健康委員會;環境監測數據來自市生態環境局;人口數據來自市公安局;城鎮新增就業、登記失業率、社會保障數據來自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;醫療保障數據來自市醫療保障局;低保數據來自市民政局。